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休教职员

朱孝远

朱孝远 职称:教授

生活剪影

通讯联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zhupku@sohu.com,zhupku@yahoo.com.cn



学历或学位

1978-1982 上海师大历史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1986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历史系学习,获硕士学位(欧洲中世纪史)。
1986-1990 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近代早期欧洲史)。
导师:美国科学艺术院院士 Thomas A. Brady, Jr. 教授。

任职简历

1982- 1985 上海师范大学助教
1985- 1986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历史系 TA
1986- 1990 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 GTF
1990- 1992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任教
1992- 1993 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3- 1995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95-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6- 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6-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1997-1998 德国杜宾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1-2005 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
2004-2005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所属单位: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学术研究重点

德国宗教改革史,文艺复兴史,西方文化史,欧洲中古史,史学理论。

担任本科教学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史,拉丁文,文艺复兴原始史料阅读,世界中世纪史名著选读,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世界中世纪史,欧洲社会文化史,当代文化人类学。

主要论著:

◎著作:
1.《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人民出版社,2008。
2. 主持、参加翻译:彼得·布瑞克:《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新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主编:《海豚文库·秘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主编:《海豚文库·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主持、校审:《西方社会史》(150万字) 上、中、下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分册主编(与颜海英),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卷,北大出版社,2004。
7.《艺术季风-写在史学的边缘上》,新世界出版社,2004。
8. 主编:《妇女城》,学林出版社,2002。
9. 主编:《文艺复兴书信集》,学林出版社,2002。
10.《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学林出版社,2002。
11.《史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12.《拜占庭造型艺术》,商务印书馆,1988。
13.《近代欧洲的兴起》, 上海学林,1997。
14.《中世纪欧洲贵族》,《历史研究》编,广东人民,1996。
15.《近代前期世界宗教史》,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16.《神法、公社和政府:德国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北大出版社,1994。
◎论文
1.《文艺复兴研究在中国》,见《世界历史》2008年特刊。
2.《公民参政思想变化新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参政思想浅析》,见《世界历史》,2008年第 6 期。
3.《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境》,见《文化与艺术研究》2008年1期。
4.《夏日读书偶感》,见《绿叶》,2008年第7期。
5.《希腊艺术的玄同忘我之境》,见《艺术评论》(国家级核心刊物) 2008年7期。
6.《百姓革命与基层民主――彼得·布瑞克教授对于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见《新京报》 2008年5月10日。
7.《希腊的文化和艺术特征》,见《出版商报》,2008年 8月。
8.《神话诸神:古代希腊人的精神遗产》,见《世界知识画报》,2008年2期。
9.《国家稳定的一个步骤: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见《学海》,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5期。
10.《德国农民运动和现代化》,见《文汇读书周刊》,2008年3月7日。
11.《论彼特拉克的政治思想》,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第6期。
12.《权力的集中:城市显贵控制佛罗伦萨政治的方式》(与霍文利合著),《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3.《中国文化中的真善美》,《晚霞》, 2007年第4期。
14.《论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精神》,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我的母校情缘》,见《我的七七、七八》,东方出版社,2007年;《解放日报》 2008年5月18日。
16.《彼得·布瑞克学派》,见《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严格的规范、宽松的氛围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见《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2007年第2期。
18.《从学习兴趣到进取精神》,见《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2007年第1期。
19.《海豚文库》总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重点出版项目,广西师范大学《海豚文库》,2007年。
20.《让非洲人的心灵在世界文明中插翅翱翔》,见[美]埃里克·吉尔伯特《非洲史》序,海南出版社,2007年。
21.《拉丁美洲人民的声音》,见[美] 谢丽尔·E·马丁和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序,海南出版社,2007 年。
22.《全球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见《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
23.《布瑞克教授和他的农民学研究学派》,见《当代金融家》2006年。
24.《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见《中南海历史文化讲座——著名学者与中央高层讨论的问题(上下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 年。
25.《敲响黑夜的更夫-<西方社会史>书评》,见《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6日。
26.《公民教育和共和国语境》,见《文艺复兴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中西两种封建形态:军事封建主义与军事封建主义》,见《历史比较的新视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8.《诗歌和艺术的复活》,见《没有神像的万神殿》,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29.《文明,再叙述与比较中展现:读西方社会史》,见《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5月20日。
30.《中国文化中的真善美》,见《科学时报》2005年5月17日;《深圳晶报》,2007年4月24日。
31.《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2005年。
32.《西方浪漫主义》,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2005年。
33.《漫谈西方近代革命歌曲》,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不停息的旋律》,2005年。
34.《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见《部长高级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35.《西方社会史》中文版序,见《西方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6.《古代希腊的英雄主义》,见《文汇报》,2004年4月。
37.《奥运会秉承的不能只是形式》,见《上海晨报》, 2004年8月29日。
38.《西欧基督教文明的进步》,见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大出版社,2004年。
39.《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明》,见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北大出版社,2004年。
40.《中古伊斯兰文明》,见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大出版社,2004年。
41.《历史比较略说》,见《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5期。
42.《诗是头朝下栽进我们生活中来的一块陨石》,见《北大讲座》第5集,北大出版社,2004年。
43.《文艺复兴的诗》,见《论史传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44.《海尔高特的公有社会》,见《 史学论衡》,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45.《向极限挑战的希腊文化》,见《华夏人文地理》 2004年4期。
46.《小约翰·威尔斯的世界图像》,见《经济时报》,2004年4月16日。
47.《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见《中国财贸报》,2003年11月13日。
48.《历史学家的诗性》,见《1982届毕业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历史和我》,见《设计,以访谈的名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经典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0.《文艺复兴和人的复兴》,见《北大讲坛》,第3辑,北大出版社,2003年。
51.《一幅更加宽广、更加清晰的世界图像》,见《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2期。
52.《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 见《世纪大讲堂》卷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3.《路德改教的日尔曼传统》,见《北大讲坛》,第一辑,北大出版社 ,2002年。
54.《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见《百家讲坛》 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55.《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见《中世纪史年会史学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6.《开放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见《学习时报》,2002年3月25日。
57.《文艺复兴时期的绚丽文化》,见《学习时报》,2002年3月11日。
58.《文艺复兴与欧洲》,见《学习时报》,2002年3月4日。
59.《我看<欧洲史>》,见《土地资源报》, 2001年2月。
60.《伊斯兰穆斯林文明》,见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1.《中古欧洲的基督教文明》,见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2.《我的留学生涯》,见《神洲学人》,2001年第3期。
63.《精神的太阳: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见《现代艺术》,2000年2期,总第2期。
64.《独特的拜占庭文明》,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65.《私人财产权利体系》,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66.《西欧社会结构变化》,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67.《修道院研究》,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68.《早期拜占庭研究》,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69.《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70.《世界历史如何创新发展》,见《历史学年鉴》,1999年,2000年出版。
71.《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见《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出版。
72.《1998年历史高考试卷分析》,见《中国新报》,1999年4月21日。
73.《一本用不文明行为拼凑出来的书》,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74.《德国基督教社区改革》,见《北大百年校庆世界史纪念文集》,北大出版社,1998年。
75.《封建社会中的贵族》,见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76.《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战争》,见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77.《封建社会中的家庭》,见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78.《信仰与理性统一的路德道德观》,见《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79. The Communal Reformation,见《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997年第5期。
80.《世界中世纪史评述》,见《中国历史学年鉴》,1996年。
81. The Rise of Modern Universities,Journal of Japan-Netherlands Institute ,Vol VI. 96.
82.《世界中古史评述》,见《中国历史学年鉴》,1995年。
83.《1520-1526年间的德国基督教社区改革》,见《历史研究》,1995年5期。
84.《历史的学科特征和分支学科》,教委统编教材:《历史学概论》,1995年。
85.《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结构变化》,《北大史学》,1994年第2期。
86.《德国农民战争》,见《世界战争年鉴》,军事科学院,1994年。
87.《现代西方社会史学评析》,见《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
88.《中国史藉记载的印度史料》,见India Historical Review,1992,2.
89.《婚姻的世俗化与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妇女地位》,见《中西历史论辩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
90.《关于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社会史学》,见《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人民出版社,1990年。
91.《现代历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见《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92.《农民革命和政治变迁: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传单和小册子研究》,《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
93. The Mentality of the Common Man: The German Peasants War as Reflected in the Pamphlets,博士论文,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论文文库,1990年。
94. The Change of Feudalism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German Peasants' War of 1525: A Structural Analysis, Chinese Historian, 1988.2.
95.《现代西方历史学的特征和方法》,见《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96.《汉穆拉比和他的法典》,见《外国历代一百名人传》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97.《古代国家的三种政治形态》,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98.《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见《中国百科年鉴》,1983年。
99.《陈寿的<三国志>为何失在于略》,见《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00.《研究人的历史学》,见《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
101.《充分化的发展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见《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
102.《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保守的吗?》 见《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译文:
1. 印度政府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

2. 印度政府法案,《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3. 印度基拉发代表团会见首相劳合乔治,《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4. 1921年莫普拉起义的原因,《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5. 莫·卡·甘地和自民党领袖谈判声明,《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6. 甘地的纲领,《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7. 莫·卡·甘地论印度在英帝国中的地位,《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8. 莫·尼赫鲁委员会的建议,《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甘地谈印度在印度在英帝国中的地位,《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9. 甘地在第二次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 圣雄甘地的声明,《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 贾·赫·尼赫鲁在勒克瑙全印国大党大会上就任主席职务的演说,《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2. 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决议,《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3. 穆罕默德·伊格巴尔在全印穆斯林联盟阿拉哈巴德会议上的就职演说,《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4. 穆·阿·真纳论穆斯林联盟的政策,《一九一七年-一九三九年的印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电视讲座和电视影片:
电视片:《文艺复兴》上,中央电视台6台播出。
电视片:《文艺复兴》下,中央电视台6台播出。
电视片:《希腊文化》,中央电视台6台播出。
电视片:《漫谈西方的革命歌曲》,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
电视片:《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
电视片:《西方的传统:浪漫主义》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

电视片:《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播出。

教学:
◎本科生课程:
1. 史学概论
2. 西方史学史
3. 西方社会文化史
4. 世界古代史
5. 世界中世纪史
6.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
7. 拜占廷史
8. 欧洲宗教改革史
9. 西方文明史导论 (通选课)
10. 欧洲文艺复兴史 (通选课)
◎研究生课程:
1. 文艺复兴史研究
2. 世界中古史写作和研究方法
3. 世界中世纪史导论
4. 人民的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

5. 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获奖情况:

1.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教金 (2007)
2. 国家精品课程 《西方文明史导论》(2006)
3.《西方社会史》获优秀著作奖,广西新闻出版局,(2005)
4. 获富布赖特基金(2004)美国国务院,中国教育部
5. 载入《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999),国家教育部
6. 获“世界优秀华人教育专家”称号(1999),中国教育家协会
7. 基干课程《世界古代史》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基干课程(1999)
8.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高等教育)(1999),国务院
9. 第四届北京大学“我爱我师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奖(1998),北京大学
10. 全国优秀教师奖,并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8),教育部、人事部
11. 获希腊雅典市荣誉市民称号(2002),希腊雅典市政府
12. 获希腊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2002),希腊政府
13. 获北京市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1996)
14.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1995)
15. 获杨人木便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1994)

16. 获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3)

学术兼职
1. 美国University of Oregon名誉教授
2.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3.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4. 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
5. 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6. 山东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7.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会长
8. 中国英国史协会理事
9.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0. 上海学林出版社《欧洲文化系列丛书》主编
11. 国际Reformation协会会员
12. 国际Sixteenth Century Society会员
13. 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海豚文库》主编
14. 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百人工程(1997),北京市政府

15. 国家教育部文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工程 (1995),教育部   

参加的部分学术会议和讲座
1.《心灵世界与艺术人生》,为国家图书馆作的文津讲座,2008年。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参政思想浅析》,世界中世纪史年会, 2008年。
3.《奥林匹克精神与奥林匹克文化》,为北京市文明办作的讲座,国子监,2008。
4.《希腊的精神遗产》,为中华世纪坛做的讲座,2007年。
5.《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英国史年会,2007年。
6.《彼特拉克的政治思想》,世界中世纪史年会,2007年。
7.《荷马史诗的隐喻和奥德修斯情结》,在中国政法大学作的讲座,2007年10月。
8.《路德改教和农民战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讲座,在华中科技大作的讲座,2006年5月16日。
9.《诗是头朝下栽进我们生活中的一块陨石》,在中国艺术研究作的专题讲座,2006年12月。
10.《艺术如何表现人类的智性生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作的专题讲座,2006年12月。
11.《文明的对话-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在北京论坛作的讲座,2006年。
1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的讲座,2005年。
13.《中国大学和西方大学的比较》,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做的讲座,2005年。
14.《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的原因》,为美国俄勒冈大学全校作的讲座,2005年。
15.《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在国家图书馆为部级领导干部作的讲座,2003年。
16. 赴中南海讲解世界史和各国国民性研究,2002年6月。
17. 赴中南海讲解世界史,2002年4月。

18.《现代中国大学的兴起》,在土耳其-荷兰莱顿大学现代化研究国际会议作的报告,1995年。

近阶段的科研项目:
2008 年 研究生课程:《欧洲宗教改革》立项 北京大学项目。
2007 年 国家精品课程《西方文明史导论》 国家教育部。
2006年 《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文科管理比较研究》 北京市教委。
2005-2005年 富布赖特项目 (已结项) 教育部 美国国务院。
2003年 《全球化的文化建构》 北京大学项目。
2003年 《欧洲文艺复兴》 北京市精品教材。
2002年《宗教改革和德国的现代化》 国家教育部。
2001年《社会结构变化和资本欧洲的兴起》(已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997年 教育部跨世纪人材工程基金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