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系前辈教授

陈衡哲


陈衡哲(1890.7.12-1976.1.7)

     原名燕,字乙(左月右弟),笔名沙菲,英文名Sophia,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历史学家,作家。
     早年随父母、舅舅读书,1906年入上海教会女校学习英文。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第一届留美女生资格,同年入纽约瓦沙女子大学史学系,主修西洋历史,副修西洋文学。1918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并获赠“金钥匙”。后入芝加哥大学史学系,研究历史、文学,1920年毕业,获英文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西洋史兼英语系教授,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同年秋与任鸿隽结婚。后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24年任南京东南大学西洋史讲师,半年后返回北京。1927年-1933年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代表身份四次参加会议。1930年北京大学复校,重任史学系教授约一年。1932年为《独立评论》发起人之一。1933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京分会。曾任清华大学留美考试委员。1936年随任鸿隽入成都,任国立四川大学西洋史教授,不久辞职返回北平。抗战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香港、昆明、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应美国国会图书馆之聘,任指导研究员一年。期满后返回上海, 解放后曾任上海政协委员。1976年病逝于上海。
     陈衡哲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历史、西方文学,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有较深的研究。陈衡哲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进行白话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早在留美期间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回国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和白话小说。曾为徐志摩主编的《北京晨报副镌》撰稿。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上下册)、《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学复兴小史》、《衡哲散文集》、《小雨点》(小说集)、《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英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