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务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顺利召开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顺利召开

11月10日晚,中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在历史学系B113会议室召开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会议。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新媒体研究院2021级硕士生班第二班主任吴雅文、团委书记刘东奇出席会议。支部三十余名党员和来自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21级硕士党支部的六名党员共同参加。会议由2021级博士生王琛主持。

                                              image.png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博士生讲师团讲师姜明栋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题为《守正创新:五年来的变与不变》的主题宣讲。他从大会主题谈起,认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题目相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不变的,而“新时代”这个词被赋予了特有的含义。他注意到,报告增加了三点新的内容: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来讲,“八个明确”进一步丰富为“十个明确”,更加突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关发展内容,即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十五章内容,其中包括关于未来发展要求的十二章具体内容,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结构比较,是由“5+4”变成了“7+1+4”。报告中单独提出的几个部分分别是:创新、法治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姜明栋还重点宣讲了报告中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论述,并希望同志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image.png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琛向会议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脉络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的报告。他指出,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独立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探索、前仆后继,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人民群众和先烈先贤,共同开辟和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成就。王琛梳理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脉络,认为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是实事求是地对于“四个现代化”长期目标进行的实际调整,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使主观符合客观的深刻体现。

image.png

在集体学习和讨论环节,新媒体研究院的李思芮提出,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应进一步发挥好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学习新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的陈佳奇提交了纸质专题报告,并由王杨代为宣读,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话语的垄断,新时代党员应该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博士生党员,应重点关注和学习“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许天赋谈到了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提到了党和国家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作用,和对于全社会精神风貌的提振作用。赵凯欣结合自己的专业区域社会史,探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十年来完成的三件大事”,在调研中,他经常能够遇到在农村参与精准扶贫的人员,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对于贫困户,我们还应进一步“扶志”“扶能”;对乡村中的弱势群体始终保持关注,是一个需要长期完成的任务。盛差偲感受到中国十年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还谈到了党史学习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其他相关问题。

image.png

刘东奇表示,博士生第一党支部的同志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扎实认真,讨论交流得也十分深入充分,体现了同志们的优良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他解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 “守正创新”一词的内涵,认为守正就是坚守,创新就是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要凝聚共识,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刘东奇希望同志们把理论学习、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image.png

会议在雄壮庄严的《国际歌》中落下帷幕。

image.png



文稿|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