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古代知识的多元共生:文化史青年学人工作坊

古代知识的多元共生——文化史青年学人工作坊

时间:2021年5月20日8:30-15:50

地点: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



引言


无论是针对物件或概念,源自普罗大众或者学术塔尖,“知识”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自上世纪初开始,就已引起了广泛注目。随着文化史研究方法的整体进步,“知识”业已成为常见而实用的学术热词。诸种零散或系统化的知识从其获得到利用、建构到解构,均被纳入更完整的研究链条中加以考察;其背后的文化群体、物质条件、社会制度等特为学人所关注,时常与之联系的“日常”“大众”“空间”“女性”等切入角度也已不再新鲜。随着学术成果的不断叠累,“知识”也被置于更高的分辨率下剖析,与其他学科成果一样呈现出专精化碎片化的态势,研究者们则要愈发面对彼得·伯克所谓“知识在累进,但智慧却未必”的智识困境。  
 
但乐观地看,“知识”之知识的不断膨胀却为我们组建一个视野多元化的青年学人工作坊提供了便利。诚然这个开放的主题并不利于从小同行那里收获最精准的建议,但却方便我们在推介研究内容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去回顾思考过程本身:在如今这个丰富却又多少贫瘠的时代,我们究竟在用什么价值、标准、思路提出问题,又是如何加以解决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不时能给其他研究者报以惊喜,而一些我们为之骄傲的创见在其他的研究视域中却又颇显寻常。我们的成果究竟只能停留在小同行之间,还是预备为更广泛的文化群体利用乃至享受。本次工作坊所邀请的年轻学人,提交的报告题目涉及政治文化、知识生产、日常娱乐、图像建构、历史书写等诸多领域,其交互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正如不同社会结构表征的“知识”之所以能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多元共生,其背后是同样的“人”与某些超越具体现象的文化运作机制;能让我们齐聚一堂并试图揭示不同研究对象之间潜在连缀的,也正是对研究方法的不断探寻与面对新知的开放态度。如赫依津哈所暗示的那样,当太过精密与严肃的学术劳动让我们感觉气闷之时,不妨暂时复归一切智力活动初始的“游戏”状态:“因为恰恰是在严肃和不严肃这两种状态被混合为一,甚至被有意识地融为一体时,一些人才能够最生动地表达出内心最深处的思想,这些人们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在文化鼎盛时期的行为与思维的平衡”。所以,让我们在重返自我迷思的同时,倾听他人的研究历程,朝着本不熟悉的领域多迈进一步,分享我们近来的学术推进以及那些难以草入正文的“枝蔓”及感悟,从身处相近学术阶段的同道身上攫取光和热量。  

召集人:王尔 姜虎愚


工作坊日程

8:30 引言:郭津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9:00-10:10

王尔(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博士后):

“汉三百五十年之厄”与东汉后期的“中兴”论——基于诗纬的知识建构

评议人:蒋晓亮

蒋晓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

“目”的知识构成与魏晋选举

评议人:章名未

10:30-11:40

姜虎愚(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博士后):

西晋佛教的场景与背景——论长安洛阳间的法护译团

评议人:柯伟业

柯伟业 Michael Cavayero(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博士后):

唐代画论中的新词与佛教关系考论——以“妙悟自然”为例

评议人:姜虎愚

13:00-14:10

张良(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

宋太祖称“艺祖”考

评议人:何映天

章名未(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亦教亦乐:宋代彩选游戏与官制知识的传播

评议人:杨光

14:10-15:20

杨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

中兴两朝史知识在宋元之际的传播——以文本源流关系为核心的考察

评议人:张良

何映天(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生):

乾嘉名物训释的建构与歧解:以《毛诗》“济盈不濡轨”条为例

评议人:王尔

15:30-15:50自由讨论